作者:院办 来源:药学院 校对:无 审核:暂无 发布时间:2025-05-27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广西唯一的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汇聚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斯坦福全球前1%科学家、青年岐黄学者、广西特聘专家等。“十三五”以来,学科发展迅速。2018年,获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19年,“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2022年药学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名单(A类资助);2024年药学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301-400名。
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西南特色民族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西老年病防治药物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微纳生物分析与药物筛选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涵盖5个二级学科,如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
1. 新型肿瘤纳米靶向制剂及药物递送系统:对肝癌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靶点及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制针对这些靶点的诊断新技术及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为肿瘤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手段。
2. 区域性高发肝病机制及药物开发:聚焦区域性肝脏高发疾病,基于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技术开展肝癌、肝纤维化等发病机制及相关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3. 手性调控与靶向创新合成药物发现:利用新型超分子主体提高光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为分子手性的有效调控引入新策略;对天然产物或临床在研的小分子靶向药物进行结构优化,获得成药性更优的新化学实体,用于代谢综合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等研究等。
4. 微纳功能界面调控及生物药物分析新技术:设计功能纳米材料和界面,实现治疗药物、环境致癌物、疾病标志物、生物小分子体内浓度、外泌体PD-L1指导的肿瘤免疫治疗、单细胞检测和药物诱导的表型变化监测等。
5. 天然药物网络调控机制解析新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技术整合新策略,揭示天然产物药效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网络调控机理等。
2025年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岗导师名单
导师姓名 | 拟招收博士后研究方向 |
韦雪琴 | 有机合成;药物化学;超分子化学;靶向纳米药物递送 |
韦锦斌 | 药理学 |
卢小玲 | 肿瘤免疫研究 |
叶勇 | 药剂学 |
朱丹 |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
阳洁 |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鉴定及活性评价;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基于人工智能(AI)的靶点挖掘及药物设计 |
苏志恒 | 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 |
李天宇 | 泌尿系肿瘤异质性及肿瘤微环境 |
李新春 | 纳米孔道技术;药物分析新材料;手性分离 |
杨玉芳 | 中药防治肾脏疾病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
杨帆 | 药物分析新技术;生命分析化学 |
杨曦 | 内分泌代谢和脂肪肝衰老及相关药物研究 |
肖奇才 | 药理学 |
何坚 | 药理学 |
宋方茗 | 天然活性成分抗骨与关节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陈健 | 雌激素受体与肿瘤 |
罗卓 | 中药抗病毒及其应用 |
郑立 | 骨与软组织再生机制及药物研究 |
赵永祥 | 药理学;药物分析 |
赵劲民 | 骨病药物研发 |
钟莉娉 | 药理学 |
莫家钰 | 硅基生物活性分子及药用材料的设计合成;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及衍生化方法学研究 |
高明 | 纳米生物医学;疾病诊断治疗;医用生物材料;医学检验技术以及靶向药物控制释放体系 |
郭宏伟 | 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 |
唐卫中 | 肿瘤药理 |
黄金 | 药物化学、药物分析 |
黄勇 | 药理学;药物分析 |
黄照权 | 中药及海洋药物的提取纯化及其机制研究;肿瘤病理学 |
梁钢 | 抗肿瘤分子药理、中药抗肿瘤药理及新药研发 |
蒋能 | 代谢性疾病药物的发现;肿瘤分子探针研究 |
潘灵辉 | 围术期器官组织损伤与修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癌痛精准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麻醉策略与肿瘤预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上一篇: